中国财经晚报

 
 
点击排行
您所在的位置:
刚果森林毁损——一场持续的生态环境危机|COP30大会专题
来源: | 作者:互联网 | 发布时间: 2025-11-09 | 70 次浏览 | 分享到:

图1. 刚果盆地森林——仅次于亚马逊的全球第二大热带雨林

 

刚果森林毁损——一场持续的生态环境危机|COP30大会专题

联合碳汇基金 (United Carbon Sink Fund)

 

覆盖六个国家、面积超过330万平方公里的刚果盆地雨林,不仅是非洲的“绿色心脏”,更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关键支柱。然而,这片广袤的森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和退化,其毁损态势构成了一场持续演变的生态环境危机。近百年来,刚果盆地已累计形成约3000万至5000万公顷退化土地,亟需通过造林恢复生态功能。更值得警惕的是,刚果盆地中部蕴藏着全球最大的热带泥炭地,封存着约300亿吨碳。这片泥炭地犹如一颗潜在的“气候炸弹”,一旦因排水、焚烧或开发而遭到破坏,将释放巨量碳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引言:刚果雨林的重要性与危机现状

 

毁林核心驱动力:约90%的森林损失源于自给农业,即当地社区为维持生计而进行的刀耕火种。此外,工业采伐许可的滥用、非法采伐活动猖獗、农业扩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加剧了森林的毁损。

 

森林破碎化:刚果盆地是全球森林破碎化加剧的重点区域之一。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开发和人类活动导致原始雨林被分割,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物种迁徙与基因交流受阻,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

 

森林退化:尽管从卫星影像上看森林覆盖依然存在,但实际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碳储量减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减弱。

 

地域分布:刚果(金)是毁损的核心区;刚果(布)近90%的低地雨林向伐木开放,且非法采伐比例居高。人口增长与贫困带来的生存压力、政策执行不力、跨境非法贸易等因素,使得毁损热点集中在人类活动密集区和资源开采区。

 

独特威胁:刚果盆地中央拥有全球最大的热带泥炭地,储存了约300亿吨碳。这些泥炭地一旦被排水或烧毁,将转化为巨大的碳排放源,构成潜在的“气候炸弹”。

 

亚马孙与刚果雨林的差异:目前,刚果盆地的总毁林面积绝对值低于亚马孙,但驱动因素截然不同。在亚马孙,大规模商业化农业是主因;而在刚果盆地,贫困与人口增长导致的自给农业则是首要驱动力。这使得解决方案更为复杂,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数千万人的生计与粮食安全,无法仅靠执法或监管手段解决。

 

令人担忧的三大趋势:首先,全球对矿产资源(如钴、铜)需求的增长,使采矿活动导致的森林破坏进一步加剧。其次,盆地各国政策的不确定性为森林的未来带来巨大风险。此外,重要研究表明,由于森林退化与干扰加剧,刚果盆地部分区域的森林整体碳吸收能力(即“碳汇”)正在减弱,未来甚至可能转变为碳源。

图2. 上世纪30年代刚果盆地北部边缘卫星影像

图3. 本世纪20年代刚果盆地北部边缘卫星影像。影像对比显示,过去70年间森林边缘明显后退,破碎化加剧。若此趋势延续,未来70年内森林退化可能蔓延至雨林中央区域,印证了国际社会对刚果雨林前景的深切忧虑。

图4. 刚果盆地南部边缘被蚕食的上千万公顷森林。这一现象折射出人类发展进程中破坏与重建的循环,但也警示我们:若无有效干预,生态重建的速度将远落后于毁灭。

图5. 刚果盆地北部边缘约100万公顷的碎片化森林地带,景象壮美却令人心碎。

图6. 森林开采从北部边缘不断向盆地中央扩展。人类对经济利益的持续追逐,可能导致这片雨林最终走向消亡。

图7. 刚果盆地边缘森林开采后形成的大片退化土地。细致观察可见,大量土地并未用于农业开发,处于闲置状态。

图8. 刚果河流域森林采伐动态。凭借河流运输的便利性,此区域采伐活动迅速增加。若不限制大规模工业采伐,未来几十年内,刚果盆地雨林可能被河流流域分割为东、西两大部分。

图9. 约900万公顷范围内的人类活动足迹。图中白色细线标示出新兴社区,显示出人类活动正有规律地向雨林腹地推进。对经济增长的单一追求,可能在数十年内导致雨林被肢解殆尽,为后代留下不可挽回的遗憾与灾难。历史上此类案例屡见不鲜,足以为戒。

 

二、毁林驱动因素深度分析

 

刚果雨林的快速消失,是自然、经济与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盆地雨林损失率持续居高不下,部分时期甚至呈现加速趋势。长期不可持续的农业扩张、无序木材采伐、矿产开采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侵蚀雨林的生态边界。区域人口增长与贫困问题,迫使许多居民依赖森林资源维持生计,形成“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恶性循环。

 

其中,大规模工业采伐始终是最令人担忧的因素。更为复杂的是,刚果雨林直接维系着区域内数千万居民的生计。许多社区世代依赖森林资源,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保障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权益,成为核心难题。对刚果盆地国家而言,平衡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无疑是一项世纪挑战。单一保护政策往往难以奏效,亟需全球关注与更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三、地域分布与国家情况

 

刚果盆地——被誉为地球“第二片肺”——横跨刚果民主共和国、加蓬、刚果共和国、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及赤道几内亚六国,各国森林占比分别为:

 

刚果民主共和国:60%

加蓬:11%

刚果共和国:11%

喀麦隆:9%

中非共和国:8%

赤道几内亚:3%

 

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森林损失总量绝对值最高,是全球热带森林消失与退化的热点之一。近年,该国政府出于经济发展考虑曾计划取消伐木禁令,引发国际社会对工业采伐卷土重来的深切担忧。加蓬为推进经济多元化,正发展棕榈油、橡胶等种植园,可能带来新的毁林压力。刚果共和国虽森林覆盖率较高,但仍面临严重的工业化采伐,加之农业开垦与基础设施建设,导致森林持续损失。

 

喀麦隆的毁林驱动力主要来自商业化农业(如可可、棕榈油)、自给农业及工业采伐,森林被快速切割与碎片化。中非共和国南部属于刚果盆地森林体系,毁林主要源于农业扩张与不可持续的薪柴采集。随着基础设施发展,赤道几内亚也面临森林损失威胁。

 

近百年的森林滥伐已造成大规模土地退化,刚果盆地造林需求估计在3000万至5000万公顷之间,需投入资金高达数百亿美元。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国际援助、社区参与和可持续管理策略,并需引入先进技术手段与创新金融工具。当前森林毁损的根本动因在于经济利益,而非原住民社区的生存需求。因此,保护刚果雨林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激励措施,减缓和消除社区砍伐森林的驱动力;其次是在退化土地上大规模推行兼具减贫与绿色经济发展效应的造林工程。

图10. 盆地南部边缘约15万公顷区域内的社区分布。可见15个大小社区主要以砍伐森林为生,被采伐后的土地荒芜闲置,在雨林中留下触目惊心的伤痕。

图11. 约50公里线路上向雨林腹地延伸的10个森林社区。

图12. 盆地边缘一社区周边约3500公顷土地现状。放大影像可见,社区周边土地几乎无农业开发痕迹,最佳利用途径是通过造林恢复生态功能。

图13. 一边缘社区对周边约500公顷森林的影响。

 

四、创新路径:从“惩罚性保护”到“激励性恢复”

 

面对刚果盆地严峻的生态退化形势,联合碳汇基金提出“刚果雨林生态加密发展计划”,旨在通过未来10至20年的努力,运用GGD/GGDC气候永续债、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等加密金融工具,结合元宇宙技术,为刚果盆地雨林保护筹集数百亿美元资本。该计划将遵循欧盟《自然信用路线图》标准,支持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生态系统保护,奖励农民、林地管理者、保护区及地方社区等生态守护者的保护与恢复行为。

 

核心目标是与刚果(金)、加蓬、刚果(布)、喀麦隆、中非、赤道几内亚等国政府及基层社区合作,推动建立从“惩罚性保护”转向“激励性恢复”的新型管理体系,并实施大规模造林工程,以扭转森林退化趋势。计划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支持与促进社区发展

 

社区林业与特许权制度:通过法律形式,将特定面积的国有退化林地管理权和使用权授予当地社区。社区成立合法合作社,与政府签订25-40年管理特许权协议,开展可持续木材采伐(按计划间伐)、非木材林产品采集(如蘑菇、药材、藤条)及生态旅游。

 

高价值农林业:在社区既有农田或退化土地引入“乔木-灌木-农作物”混合种植模式。短期种植木薯、玉米、豆类保障收益;中期(3-5年)种植果树(如芒果、鳄梨)、薪柴树种或饲料树种;长期搭配高价值本土硬木(如桃花心木、柚木)或可持续产出树种,作为家庭的“绿色储蓄”。引入国际项目的先进品种与技术,可进一步提升收益。

 

社区苗圃网络:将苗圃分散至村庄,由社区群体(特别是妇女和青年)经营管理。国际项目提供启动资金、技术培训及本地树种种子。苗圃既为恢复项目供应苗木,也可向其他农户销售,形成小型企业,解决苗木运输成本高昂问题,并创造直接就业。

 

非木材产品价值链:协助社区发掘、培育并市场化非木材产品,如野生蜂蜜、药用植物(如蓖麻籽)、食用昆虫、天然油脂等。引入社会企业,帮助建立采集标准、加工技术及市场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

 

生态补偿与碳交易机制:依据欧盟《自然信用路线图》标准,量化森林的固碳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并将其转化为可交易的经济权益,使森林“活着的价值高于被砍伐的价值”,让当地社区与国家从保护中直接获益,激发内生动力。

 

(二)应用AI与无人机技术实施大规模造林

 

推动政府、大型林业企业及社区共同参与的系统性造林建设。通过科学选种、生态工程与社区参与,大规模恢复已毁损林地,重建生态系统,增强自然气候减缓能力。计划支持能力建设与技术赋能,加强本地规划与管理能力,促进全球先进林农与环保技术向该地区转移。探索构建刚果盆地低空经济体系,全面利用AI与无人机技术实施高效、大规模造林,发展可持续林产品加工、现代生物质能源与国际生态旅游产业,实现生态保护、减贫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多元目标。

 

五、全球责任与共同未来

 

刚果雨林的命运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保护这片森林,不仅是区域国家的责任,更是全球社会的共同使命。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通过资金支持、技术转移与政策协调,帮助刚果盆地国家走出生态与经济发展的两难困境。

 

同时,任何保护计划都必须尊重当地社区的权利与知识,确保他们在绿色转型中成为参与者与受益者,而非牺牲品。唯有如此,方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与气候正义。

 

刚果雨林的危机既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也是对全球治理能力的挑战。通过创新金融工具、科技赋能与国际合作,我们有望寻得一条兼顾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这片珍贵的雨林继续为地球注入生机,为未来留存希望。

 

 

 

中英文摘要 (Chinese & English Abstract)

中文摘要

标题:刚果盆地森林毁损:一场持续的环境危机与创新应对

 

刚果盆地雨林作为全球第二大热带雨林,是地球生态平衡的关键支柱。然而,该雨林正面临严重的消失与退化危机。近一个世纪以来,已累积3000-5000万公顷退化土地。其中部储存约300亿吨碳的热带泥炭地,更是一颗潜在的“气候炸弹”。

 

约90%的森林损失由自给农业驱动,而工业采伐、非法砍伐、矿业与基建加剧了破坏。森林破碎化与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碳汇功能减弱。刚果(金)是毁损核心区,其他盆地国家也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

 

解决之道需从“惩罚性保护”转向“激励性恢复”。联合碳汇基金提出的“生态加密发展计划”,旨在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如GGDC气候永续债、RWA代币化)与科技(AI、无人机),筹集巨额资金,支持社区发展高价值农林业、建立苗圃网络、开发非木材产品价值链,并建立生态补偿与碳交易机制。

 

保护刚果雨林关乎全球命运,需要国际社会在资金、技术、政策上协同努力,并确保当地社区成为转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方能实现真正的气候正义与可持续发展。

 

English Abstract

Title: Deforestation in the Congo Basin: An Ongoing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Innovative Responses

 

The Congo Basin rainforest,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tropical rainforest, is a vital pillar of the Earth's ecological balance. However, it faces a severe crisis of disappearance and degradation. Over the past century, an estimated 30 to 50 million hectares of land have been degraded. The region's central tropical peatlands, storing approximately 30 billion tonnes of carbon, represent a potential "climate bomb."

 

Subsistence agriculture drives approximately 90% of forest loss, while industrial logging, illegal harvesting, mining, an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exacerbate the damage. Forest fragmentation and degradation are leading to sharp biodiversity loss and a weakening carbon sink functio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is the epicenter of forest loss, while other basin countries face varying pressures.

 

The solution requires a shift from "punitive protection" to "incentivized restoration." The United Carbon Sink Fund proposes an "Ecological Encryption Development Plan," leveraging inno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e.g., GGDC climate perpetual debt, RWA tokenization) and technology (AI, drones) to raise billions in capital. The plan supports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rough high-value agroforestry, village nursery networks,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 value chains, and establish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carbon trading mechanisms.

 

Safeguarding the Congo Basin rainforest is a global imperativ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ust collaborate through financial support,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policy coordination, ensuring local communities become participants and beneficiaries in this green transition. This holistic approach is essential to achieving genuine climate justi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财经商业
新闻资讯
汽车
健康
医疗
时尚
教育
房产
艺术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