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晚报

 
 
点击排行
您所在的位置:
川普退出《巴黎协定》与全球气候融资发展趋势|联合碳汇基金
来源: | 作者:互联网 | 发布时间: 2025-03-31 | 76 次浏览 | 分享到:

COP29制定雄心勃勃的气候融资新集体量化目标

 

 

川普退出《巴黎协定》全球气候融资发展趋势|联合碳汇基金

联合碳汇基金(United Carbon Sink Fund)

 

         2025年,川普总统一上台就立即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并且这是川普总统第二次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川普作为国家元首这一与世界绿色潮流反其道而行之的行为,不能不引起全球广泛的关注和深度思考。尽管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极端天气,川普不能,也可能无意去扭转全球数十年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努力,川普这一基于国内经济发展的、义无反顾的退群行为,可能深刻影响全球气候治理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本文通过讨论气候融资的发展趋势来观察未来全球气候治理的发展方向。

 

         01全球气候融资的起源

 

         全球开始意识到气候问题,是经过一百多年来逐渐演变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科学研究、环境事件、政治行动和公众意识的积累。

         1824年,法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傅立叶首次提出了温室效应的概念,指出大气层能捕捉来自太阳的热量,从而保持地球的温暖。1859年,英国科学家约翰·廷德尔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了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地球温度的影响。1896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阿伦尼乌斯计算了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地球气温的潜在影响,暗示人类活动可能导致全球变暖。1958年,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基林在夏威夷的毛纳罗亚观测站开始系统地测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发现了二氧化碳浓度持续的上升趋势,即所谓的“基林曲线”。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开始提升。

         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科学家们明确提出了气候变化问题。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署成功限制了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使用,显示国际社会可以就环境问题采取协同行动。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共同组建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旨在评估气候变化的科学信息和影响。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首脑会议(Earth Summit)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从此人类踏上了全球气候治理的伟大征程。

         1997年《京都议定书》通过,发达国家承诺在有限时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议定书试图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机制来控制全球碳排放最终是失败的。

         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达到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同时承诺在2010年至2012年间提供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

         2015年,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气候协定》。其重要性在于,大会制定了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并努力将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的全球气候控制目标;大会扭转了《京都议定书》的气候发展方向,鼓励各国自主贡献,并根据国情制定和公开发布本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和路线。这一机制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响应,但这一机制没有法律约束力。

         尽管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但全球真正开始广泛意识到气候问题并进行国际合作则是在20世纪中后期,进入21世纪后则进一步加速,特别是随着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和各国不断加强气候政策的实施,表明全球正在努力应对这一重大挑战,全球气候意识形态也随之逐步兴起。但是,在全球气候发展领域可能存在一个根本性的误区,即全球气候治理需要庞大的资金,且这些资金主要也只能通过发达国家的公共资金来解决。

 

         02全球气候融资的主要来源

 

         全球气候融资从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15)开始,发达国家承诺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援助资金,这一承诺在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COP21)中得到了重申和确认,并且从2025年开始,将设定一个新的更高的集体量化目标。从2024年的实际完成情况来看,全球创历史新高地提供了426亿美元气候融资,但这一金额仍然与目标之间存在显著差距,多年以来发达国家这一承诺饱受诟病。尽管如此,2024年的全球气候大会(COP29)围绕气候融资议题,又达成了更为激进的承诺。这些承诺包括:

         发达国家承诺2035年,由发达国家牵头每年筹集至少3000亿美元公共资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

        发展中国家诉求每年通过多边渠道筹集总额至少13000亿美元气候资金,以覆盖减缓、适应、技术转移等气候发展领域

         COP29还明确要求,一是资金来源发达国家公共资金为基础,通过多边开发银行和私营部门投资扩大融资规模;二是完善国际碳市场机制,推动碳信用交易透明化,为发展中国家创造可持续收入

         显然,发达国家承诺的3000亿美元与发展中国家诉求的13000亿美元气候融资存在巨大的差距。从以往每年1000亿美元承诺的实际完成情况,以及未来的世界地缘政治发展局势来看,这似乎是不太可能兑现的承诺。特别是川普政府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无疑为这一更加激进的全球气候融资规划浇上了一盆大大的冷水。

         从当前来看,无论承诺资金规模大小,气候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政府和公共部门:根据《巴黎协定》,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在2024年达成的《巴库气候团结契约》中,这一承诺规模已经上升到3000亿美元;一些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的国内气候基金,用于支持本国的气候行动。这些基金通常由政府预算拨款和政策引导的资本组成;多边开发银行(MDBs)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它们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用于气候相关项目贷款和拨款资持。

         国际气候基金:绿色气候基金(GCF)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主要融资机制之一,旨在资助发展中国家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全球环境基金(GEF)支持全球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包括气候变化问题,通过多种资金渠道实施项目;气候投资基金(CIFs)包括清洁技术基金(CTF)和战略气候基金(SCF),该基金支持各国转向低碳和气候适应的路径。

         私人部门:很多企业通过企业社会责任(CSR)项目或可持续发展计划,投资于风能、太阳能等减排和气候适应项目;银行、保险公司和投资基金等通过绿色债券、股票和其他金融工具进行气候相关投资。绿色债券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私人部门气候融资的重要渠道。

        市场融资机制: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和中国碳市场等,这些市场机制通过碳定价和碳信用交易,推动资金流向减排项目。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自愿碳市场允许企业通过投资后发国家的减排项目来获得碳信用,为全球减排提供融资支持。

 

         03现有的国际气候融资机制及其局限性

 

         发达国家在《巴黎气候协定》中承诺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融资,这些承诺资金是气候融资的主要来源。但实际资金承诺与兑现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承诺目标实现难度极大。这些承诺资金来源和分配的透明度不高,难以追踪资金流向和使用效果,这一因素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承诺资金的筹集到位规模。

         另外,一些多边气候基金也存在局限性,绿色气候基金GCF通过对项目拨款、贷款、股权投资等方式,提供从数百万到数亿美元不等的资助。GCF申请过程复杂,一些小国和最不发达国家难以满足各种要求,导致资金获取困难。尽管GCF有较高的资金承诺,但实际出资和分配的资金不足以满足全球气候融资需求。

         全球环境基金GEF致力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GEF的资金规模较小,且不仅仅局限于气候变化,还涵盖了其他环境议题,资金分流可能影响到针对气候变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气候投资基金CIFs包括清洁技术基金CTF和战略气候基金SCF,基金提供包括捐赠和优惠贷款,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低碳和气候适应项目。但CIFs依赖捐助者的持续承诺,存在资金波动风险。CIFs倾向于较大的中等收入国家,较少关注最贫穷和最脆弱的发展中国家。

         当前全球气候融资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项目审核和批准过程可能耗时长,影响紧急资金需求的及时满足;

         资助和使用资金的透明度不高,难以确保资金有效使用;

         缺乏明确的问责机制,使得捐助方和受益方之间缺乏信任;

         尽管私人部门的气候融资潜力巨大,但现有机制未能充分激发私人资本投入;

         缺乏充分的风险缓释工具和激励措施,使得私人投资者参与意愿不高;

         气候融资机制往往依赖于捐助国的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长期资金承诺和稳定支持不足,影响持续性的气候行动。

         现有的国际气候融资机制在支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局限性。为了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必须大幅提升气候融资的规模、效率和公平性,简化资金获取流程,提高透明度和问责性,并更好地调动私人部门的积极性。通过革新气候融资机制,形成规模化气候融资路径,确保全球气候治理取得成功。

 

         04全球气候融资的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政府间的合作和资金承诺将继续主导全球气候融资,国际组织如IMF和世界银行将在资金动员中发挥更大作用;绿色债券市场快速增长,预计私人资本的参与将显著增加;欧盟等发达地区将继续引领气候融资,推动发展中国家加入气候行动;金融科技、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可能革新气候融资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透明度;气候风险评估和披露标准将逐步完善,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做出决策。

         在创新的气候融资机制方面,注册于美国的联合碳汇基金与联合储备银行提出了一套全球气候融资的加密解决方案。联合碳汇基金与联合储备银行共同发行的、以绿币GGD加密货币计价的气候永续债(Climate Perpetual Debt)是一种创新的、市场化的全球气候融资工具。这一非对称结构的加密金融工具,在为全球机构和个人投资人提供一种具有信用和价值双重属性的、安全稳固的加密货币的同时,为全球气候项目提供了一种更为宽松的资本融资环境。这一工具正在探索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刚果(金)、刚果(布)、埃及和缅甸等后发国家的气候项目提供资本融资支持,以促进后发国家减贫与绿色经济发展。

         尽管在《巴黎气候协定》的框架下,政府间的合作和资金承诺在未来将继续主导全球气候融资。但从长远来看,川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所展现出的、深刻的全球地缘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矛盾,将加快凝聚催生全球气候意识形态,促进全球气候融资向着创新的、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全球气候意识形态将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联合国全球净零排放,以及到本世纪末的全球气候控制目标的、可持续的巨大推动力量。

 

         05全球气候展望

 

         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主要矛盾能源转型发展问题如何从源头控制引发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温室气体排放。其次增强后发地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全球碳排放总量的82%由化石能源产生,全球每年消耗能源约1.5万亿吨标煤,其中化石能源占比高达1.2万亿吨。显然,全球仍然高度依赖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化石能源尽管全球在替代能源开发方面取得许多重大进展,但仍然面临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全球尤其是中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成本方面已经取得了关键性突破是,包括电网、发电厂等基础设施需要巨大的长期投入更为重要的是,大规模风光发电存在的电网稳定性,常常难以解决的问题

         由于电力生产中约80%是为城市服务的因而大规模发展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BAPV建筑附加光伏等分布式能源产业可以避免集中式光伏和风能发电投资大、输出稳定等难以克服的问题在非洲许多城市,分布式发电的投资回收期完全可以控制在3-5年之间,投资收益十分显著从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教训看非洲国家更适合大规模发展分布式能源产业这一产业为城市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分布式能源产业在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以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联合碳汇基金UCSF将设立一个分布式能源产业发展基金通过以绿币GGD气候加密货币计价气候永续债和银行长期贷款筹集资金支持后发国家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产业,促进后发国家减贫与绿色经济发展



财经商业
新闻资讯
汽车
健康
医疗
时尚
教育
房产
艺术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