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晚报

 
 
点击排行
您所在的位置:
梅卡曼德:赋能新型工业化,为全球工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来源: | 作者:互联网 | 发布时间: 2025-08-04 | 13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AI)已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正在重新定义工业生产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并激发出前所未有的高质高效生产力。


“在这一背景下,新型工业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制造模式,而是向着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的方向迅速演进。”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 2025)上,记者从全球最大的AI+机器人独角兽企业梅卡曼德获悉,聚焦AI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重点,探讨如何利用AI技术推动工业领域的创新突破和转型升级,为全球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直是梅卡曼德的重点发力方向。


以增量形式融入传统行业和产业链


在WAIC 2025主论坛上,梅卡曼德机器人创始人兼CEO 邵天兰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联通等产学研不同领域的嘉宾,共话智造新范式,从技术变革、生态构建、实践落地等方面为“AI+制造”勾勒出清晰路径与未来愿景。


针对主持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巫彤宁提出的3个问题:“怎么样面对多品种小批量与个性化生产场景,智能化机器人在感知规划执行中最核心的一个技术挑战是什么?”“如何构建机器人与数据中台闭环控制以实现更高端的制造要求?”“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生态发展方面有什么建议?”时,邵天兰从应用角度解题,给出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可供行业参考的标准答案。


“当前,工业化生产模式已从大规模生产逐步迈向高度定制化、柔性化。智能机器人作为这一转型的基础载体,其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它不再仅仅是自动执行任务的工具,而是需要理解生产策略,并在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中实现精准控制。”邵天兰指出,在面对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场景时,机器人须具备强大的基础能力,像常见的物品识别、分析、操作能力,以及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和常识推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的生产现场快速部署并高效工作。

他举例说,梅卡曼德机器人是全球第一个实现智能机器人在工业领域大规模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应用量从3位数跃升至5位数,“从几十台到上万台,这个过程走了好几年。但是我们看到从上万台到几十万台的前方,这预示着行业即将迎来更大的爆发。”


“人工智能新技术应该以增量的形式融合进传统行业和产业链之中,与行业标准与习惯相向而行。”邵天兰强调。


具身智能推动工业系统革命


当前,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热点,具身智能正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验室走向现实。


在WAIC 2025“智慧中信,共创新可能”2025科学产融创新发展论坛上,梅卡曼德机器人创始人兼CEO邵天兰、开普勒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EO胡德波、中信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助理单振雷、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总经理助理孙宁、中信建投证券机械首席分析师许光坦等,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科产融创新发展”展开了深入讨论。


从实验场到应用场,由“舞台秀”转战“365行”,智能机器人真正实现具身智能,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邵天兰高屋建瓴地提出,具身智能的广泛渗透必将塑造新型生产关系,推动人机协作走向人机共生的新秩序。当前,智能机器人正深入生产一线和社会服务领域,成为生产过程中人类劳动者的“智能合作者”,实现从传统的“人主机辅”向“人机共创”分工转变。


“我们已经站上了具身智能爆发的临界点。”邵天兰在下判断的同时也抛出问题:面对技术难题的层层包裹,具身智能如何进入应用场?


“客户最终在意的并非技术路线,而是自身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以及是否具备足够的效率。”他在举例时说,梅卡曼德经过多年发展,现已能做到销售一代、改进一代、预演一代。其技术路线既能实现短期落地,又能保障长期发展,且该商业模式在过去几年已得到验证。

“技术发展到后期,不只是单纯的技术进步,产品形态、商业模式以及公司整体架构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我们这些年亲身经历所感悟到的,很多时候这种产品形态、节奏、发展,还需要企业与资本协同一致。”邵天兰说。


“从一个技术的原理到产品到大规模应用,最终形成一个成功的商业体系,一定是以年为单位的长周期过程。”邵天兰强调,机器人能走、跑、跳,并不是炫技,是对智能机器人控制水平硬件平台的一个综合考验。


“下一个风口是从走跑跳到能干活,竞争的关键在于‘小脑’。”邵天兰指出,要让机器人能干活,要解决它的感知局限、决策断层、泛化瓶颈。具身智能不光是加在大脑,不光加在小脑,还要加在肢体上,需要打通大脑、小脑、肢体的具身智能技术路径。


据悉,梅卡曼德自创立之初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专注机器人眼、脑、手技术自主研发,凭借通用机器人“眼脑手”全栈AI能力以及产品、服务、生态等全方位优势,梅卡曼德已率先实现具身智能机器人跨行业、大规模、全球化应用,践行“让技术真正被需要,让AI真正走入真实世界”的使命。当前,梅卡曼德产品已进入中德日美韩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众多“灯塔工厂”,服务100+《财富》500强客户,在机器人3D感知、视觉和机器人算法、机器人软件等领域形成了深厚积累。

2025年3月,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梅卡曼德作为牵头单位及第一起草单位主持编制的《工业机器人 三维视觉引导系统 通用技术要求》(GB/T 45501-2025)正式发布,并将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标准的发布,不仅填补了国内工业机器人三维视觉引导技术标准的空白,也为我国在三维视觉引导领域技术标准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AI与工业深度融合,重视本土化,占领全球竞争先机


在WAIC 2025展会上,15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展示了从工业分拣到情感交互的突破性能力,标志着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中国正引领这场以“感知-决策-行动”闭环为核心的产业革命,2026年或成行业应用元年。


在WAIC 2025“数据要素×人工智能+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梅卡曼德机器人首席发展官韩卓,全球人工智能包容性网络主席王晓梅,拓尔思首席数据官、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文雅等,围绕“数据×人工智能体”的实践经验、挑战、发展趋势的看法及建议展开了深入讨论。


“构建智能机器人与生产中台的数据与控制闭环,是实现高端制造的前提。”聚焦数据与AI融合趋势及落地实践问题,韩卓指出,智能机器人“眼脑手”作为工业智能体最重要的部分,需要从“自动执行”升级为“协同决策”角色。既要理解工业大脑下达的生产策略,又要在复杂多变的现场环境中完成精准动作。

“每个单点技术都要一流,作为产品和业务才是一流的。”她分析指出,在场景落地过程中,最核心的技术挑战,其实不是AI的单点技术,而是长链条技术的工程化、产品化。工业制造远看是万亿市场,近看是一万个亿级市场。但要真正渗透市场,需要智能机器人高度“产品化”,在不同行业、场景、工艺能规模化复用。


在谈到国际化和“出海”话题时,韩卓指出,当前,全球贸易格局深刻调整,不论是大型跨国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数智化都已成为重要课题和核心竞争力之一。


“众多科技企业正在全力构建全球化生态圈,以本土化深耕、多元生态合作、产品国际化升级、新兴市场战略布局及卓越海外客户服务为关键驱动力,驱动海外业务持续拓展。”她举例说,新兴市场如东南亚、中东及非洲地区,对数智化解决方案需求旺盛,是中国科技企业的重要发力点和业务增长点。她说,“这些地区制造业升级需求与中国技术供给形成互补,为‘中国方案’输出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信AI会成为决定智能时代主导权的关键变量。”在韩卓看来,工业AI落地,除了算力和参数,在更高维度上PK的,是AI企业“懂工业”以及关于工艺知识的深厚积累。


“做工业AI的企业有很多,但少数真正走得远的玩家,都有一个共同点:既有技术,又懂得敬畏工业制造,还懂得敬畏现场。”韩卓总结道,“本土化也非常重要,要学好外语,理解文化,严格遵守当地法规。”


据悉,梅卡曼德作为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独角兽企业,此次重磅亮相WAIC 2025前沿科技展区,现场展出了自研Mech-Eye高精度3D相机、Mech-GPT多模态大模型以及Mech-Hand五指灵巧手等通用机器人“眼脑手”全栈技术产品,以及双臂机器人叠衣、人形机器人取货、海量物体分拣等近10个前沿具身智能应用单元。


值得一提的是,梅卡曼德生动展示了其自研的通用机器人“眼脑手”如何融合多模态感知、自主认知与规划、智能运动控制与执行等全链条具身智能前沿技术。该技术体系具备强大的识别、理解及操作能力,通用性及泛化性能强,能够适配各类机器人形态、物体、任务及环境。


财经商业
新闻资讯
汽车
健康
医疗
时尚
教育
房产
艺术
游戏